课程 | 解题和教学方法 |
《品德与生活》 (1—2年级) | 《新课标》关于本课程的定位,突出了“低年级儿童的生活经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适应学校生活”等关键词,在中国文化的脉络里,对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教育主题是“童蒙养正”。孩子天真,但同时需要启蒙——这句话的意思分两部分来理解:一方面,孩子具有天赋的德性(也可称之为明德、天德、良知、良心、天心、本心、明觉、光明本性、觉性、佛性等),这是人之所以为人最宝贵的部分,人乃天地之心,天地之性最贵者也,就是因为有这么一点与生俱来的德性,孩子和成人(老师和家长)人格是平等的。我们要充分肯定孩子的德性,这是不需要通过后天学习就本有的,天心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头。因为这个肯定,中国文化早早地就进入了自觉的文化。另一方面,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带有先天的某些习性,因为这些习性的力量,我们天赋的德性被蒙蔽了,于是后天的学习成为必须。先天的习性里,有好的习性,有不好的习性,还有不好不坏的习性。对于好的习性,需要养成;对于不好的习性,需要修正。因此,从蒙学开始,人生的学习就是不断“修”和“养”的过程。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责任是重大的,《易经》说:“童蒙养正,圣功也。” 《品德与生活》课,应当与学生在校、在家里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建议担任本课的教师同时承担班主任的职责。优良品德的养成要靠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但教学方法不能只靠外在的行为规范来约束,更需要引导和启发,比如讲述适合孩子的故事,带领孩子劳作等多种活泼的形式。 |
《品德与社会》 (3—6年级) | 孩子略微长大些了,很重要的一项学习是学习与他人交往。《新课标》写道:“根据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从学生品德形成、社会认识的需要出发,以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为主线,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品德教育、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历史和地理教育、国情教育以及环境教育等融为一体……”这时候,很有必要带入经典和历史的学习。经典以《大学》为主,历史以《华夏春秋故事》为主。经史同参,是孔子确定的最重要的教学途径之一。以《大学》为经,以《华夏春秋故事》纬,就可以创造丰富的教学内容,再结合地理、国情、环境等知识,古今会通,帮助孩子养成稳定的人格基础。 配合课程内容,每学年可带领孩子排一出戏剧。教学方法还有远足、游学、听评书、欣赏戏曲等多种形式。 |
《科学与创新》 (3—6年级) | 中国文化的生命图景是“天地人”,受西方现代文明的影响,现代人片面强调人道(以“人道主义”为最高原则),忽略了“天道”和“地道”,因此我们认识世界的维度窄化了。近代科学虽然经历了几次革命,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发展至今,但并没有脱离亚里士多德“发现世界”的认知理路。基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地”,即我们熟悉的大自然,也就是“天”的身体),我们可以超越主体客体、感性理性、唯心唯物、形上形下这四个“二分”。教师要懂得用“心”,而不只是用“脑”来认识世界,就能带领孩子“格来正应”,“返本出新”。 这门课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不仅对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要有基本的了解,更要对科学哲学和科学史有一定程度的认识,才能不陷入到狭隘的、机械主义的科学观,而能带给孩子真正的科学精神和活泼泼的科学思维。 |
《历史与社会》 (7—9年级) | 《新课标》对本课程的定位:“给予学生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在学习中引导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和社会理想,使他们能够正确面对人生和社会发展的各种问题,成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合格公民。”的确,正确地看待历史,就能正确地看待复杂的社会现实,也就能充满自信地面对未来。这个年龄的学生正处少年,是“少年养志”的重要人生阶段,需要确立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同样,可以遵循“经史同参”的方法,以《周易》为经,以近现代世界史为纬,尤其要加强19世纪欧洲历史和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我们身处怎样的历史时空,树立远大的人生志向。学习形式更加多样,可以有游学、采访、研讨、观影、听讲座、读书会、写报告等。 |
《科学与知识》 (7—9年级) | 《新课标》对本课程的定位:“以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崇尚科学、反对迷信、以科学的知识和态度解决个人问题的意识;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能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当我们对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有了深入认识,我们就会了解在21世纪下半叶之后,“如何弥合科学与人文的鸿沟”,成为了西方学术界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我们也就会对“崇尚科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类的表达,有了更宽泛地理解。 科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和研究方式,但不是全部。科学是发展的,也是多元的,如果用固化的科学思维和观念去指导人们,可能会走到科学的反面。少年求知欲强,自我意识越来越强,敢于质疑和批判,这是值得鼓励的。可以带领学生讨论中医、转基因、核能发电、与科学进步相关产业政策等社会话题,观看科学与社会话题的纪录片、科幻电影,参观大学实验室、科技园区等等。 |
《艺术与生活》 (1—9年级) | 《新课标》的定位:“该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了解各艺术学科基本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运用多种工具材料进行艺术表现和艺术创造;获得艺术感知、艺术欣赏和艺术评价的能力,体验视觉、听觉、动觉等活动带来的愉悦,丰富审美经验;通过艺术活动发展个人潜能,提高生活情趣,健全人格,使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得到综合发展。”这个表达,愿望是好的,对艺术教育的理解则是肤浅的。孔子非常注重艺术教育,他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孔子那里,艺术不仅与人文素养、生活情趣有关,而是能够“以艺入道”。庄子更以“乘物以游心”,揭示了中国艺术之精神。 这门课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一位教师很难同时胜任美术和音乐教学,更别说将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打通,建议可以请不同的专业教师配合教学,但主导老师要有中国艺术教育的修养和眼格。教学形式多样,不求全面,可充分结合当地的戏曲、音乐、绘画、手工艺的传统,带领孩子多动手。在中国文化脉络里,说到底,艺术也很平常,不过是手艺活儿,艺术家首先是手艺人。如果孩子们人人都爱上一门手艺,那么就是这门课教学极大的成功。 |
《体育与健康》 (7—9年级) | 这门课在一般的学校最不为重视,而恰恰是最为重要,也是发挥空间最大的一门课程。中国体育历史悠久,但“体育”却是一个外来词。它最早见于20世纪初的清末,当时,我国有大批留学生东渡去日本求学,他们将日文中的“体育”一词引进到中国。而日文中的“体育”又是从英文Physical education一词逐步翻译而成的,先译作“身体(之)教育”,再到“体教”、“身教”,最后完成为“体育”。可见,我们现行的体育教学,是在西方竞技体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再说说“健康”这两个字,对此现在人们的认知也是窄化的,大概指的就是不生病时的状态。其实,在中国传统语境下,“健”和“康”两个字各有深意:“健”,有力也,故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康”,宽阔也,丰盛也,故有“康庄大道”、“小康之家”。因此,要让学生身心灵均衡发展,仅靠现有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怎能达到? 这门课程,迫切需要补充中医和武学内容,也迫切需要受过中医和武学培养的教师。教师的养成计划后文会详细介绍。 |
课程 | 解题和教学方法 |
《语文》 (1—9年级) | 《新课标》对语文课的定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新课标》不仅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还注重了它的人文性,这很难得。但从现行的语文教材和教师参考书来看,将“语文”提升到“人文”还有很大的空间。不多举例,只从“人”这个字来看,就可以看出现代汉语语境和传统语境的差异有多大。《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对“人”的定义:“在地球上生存的、会说话的、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的高级动物。”而传统语境中:“人,天地之心;天地之性最贵者也。”现当代中国文学的水平不高,与在现代语境中对生命的认识不无关系。 我们可以遵照《新课标》以及语文教材来上语文课,达到基本的语文知识的考评标准,但如果语文老师能够转变观念,树立在中国文化导向下的历史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语文教学一定会变得别开生面、熠熠生辉。 |
《数学》 (1—9年级) | 《新课标》对数学课的定位:“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即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应该说,《新课标》对数学教学的基本理念是好的,然而没有说清楚什么是数学。毫无疑问,现行的数学这门学科,就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但今天的西方人也未必能把数学这门学科的本质讲清楚。《初中数学新课标》写道:“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这个定义不够究竟,在中国文化脉络里,数学的本质是天学。在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等古老文明当中,数学也是天学的一部分,只是在那些伟大的古老文明当中,只有中华文明还活着,还能回归数学的本质,从根本上对现有的有庞大分支的数学学科有整体的把握。出生于伏羲故乡的孙映柏老师,对数学定义为:“数学就是在空间中确定一个点的位置的学问。”这个定义,不仅把“数学”提升到了“天学”的层次,而且还把“数学”与“人学”紧密相联。 学好数学,不能凭聪明,也不是靠背公式、定理加上题海战术,而是要帮助学生建立起有弹性的数学思维。只有数学教师的思维能变得有弹性,孩子才有福了,才能真正实现《新课标》的美好愿望:“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
欢迎光临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嘿中医 (http://www.hiucm.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