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9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药发展大会分论坛②】院士、国医大师、院长探讨全国中医重点专科建设 [复制链接]

107

主题

107

帖子

49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9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5 10:54: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编者按

为提高中医药临床诊疗水平,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自“七五”至“十二五”期间,开展了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工作。在全国遴选多个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包括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专科建设项目,并加强内涵建设。

经过多年特别是“十一五”以来的建设工作,重点专科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各重点专科的中医临床疗效明显提高,中医药特色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专科规模不断扩大,基础条件明显改善,科室管理得到加强,并形成了一支强有力的专科人才队伍,搭建了专科协作的平台,带动了所在医院的全面发展。

为继续促进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在第四届中医药发展大会上,与会专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会上,嘉宾介绍了各自重点专科在规范中医诊疗行为、降低医疗费用、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方面的经验;分享科室制度与规范建设、临床服务能力提升、科室设备配置标准、临床应用体会、融资租赁、市场拓展等领域的探索。本版现对各专家的精彩发言择要刊出。

导 读
主题报告

主持人:江苏省中医院党委副书记 薛明新

主讲嘉宾
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届国医大师 石学敏
首届国医大师、陕西中医学院名誉院长 张学文
四川省中医院党委书记 段俊国


圆桌研讨
主持人:江苏省中医院党委副书记 薛明新

参加研讨嘉宾
首届国医大师、陕西中医学院名誉院长 张学文
第二届国医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石学敏
四川省中医院党委书记 段俊国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兼第一附属医院院长 孙忠人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教授 姜良铎


以下为3个主题报告:



张学文:如何打造中医名家




教育须“大锅饭”+“小锅炒”

中医药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比任何时期都更为紧迫,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打造中医的名家,打造中医药一流品牌。

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教育是根本。几十年来,国家设立中医药教育高等院校、中等院校、次级院校,使学校教育成为培养后继人才的主导方向,确确实实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但名医还不多,特别是临床名医匮乏。师带徒形式在过去的中医教育中起了重要作用,但培养出的人数总体偏少,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未列入国家教育议程。因此我们把学校教育比喻为“大锅饭”,师承等其他形式的教育称为“小锅炒”。

国家一直重视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的继承和中医名家的培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是提高中医学术、培养高水平中医临床名家的重要途径。

重视经验传承,开展名医带徒。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八五”、“九五”、“十五”期间先后在全国开展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各地也相继开展这方面工作,取得了良好成绩。希望继续举办全国名老中医高级临床讲习班,启动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以及各类专科学习班等,把这些工作扎扎实实地抓紧抓好,促进新一代名医脱颖而出。

强调中医教育,突出中医特色。中医学院必须以中医为主,中医学院不应该按照西医的教学模式,应按照中医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培养人才。

中医的精华在于经典,例如《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如果基础课把经典去掉,就不能领略中医的真谛。名医之所以出名,之所以临床疗效显著,深厚的理论功底是其特点之一。因此我们要读经典、勤临床,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实践经验,从临床实践的一点一滴做起,通过日积月累的归纳总结,进一步把握有关病证的发病规律和辨治特点。同时强调整体观念,作为中医不能只知其一,应该知道其二,或者其三。

临床须“重两头,带中间”

名医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有丰富的临床经验,重视临床实践。要想成为名医,除医德列为先行外,一定要加强临床基本功训练,这包括四诊合参、辨证分析、立法组方、病案书写。其中关键是辨证,要在症状观察、证候鉴别、病性判定、病证结合等方面下功夫。同时要加强学习,包括自学和向别人学习。对每一种疑难病,要学习经典和临床经验,结合自身临床心得,创造出切合临床需要的新方药、新方法,还要参师襄诊,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多吸收师长和他人的临床思维方法,使自己受益终身。

作为中医临床医生,应该在摸清常见病普遍防治规律基础上,突出抓中医急症和疑难病症,也就是“抓两头(急危重证和疑难杂病)”,“带中间(常见病证)”。中医治疗急症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张仲景之所以能创立伤寒六经学说,吴又可之所以能发挥温疫杂气学说,叶天士、吴鞠通之所以创立温病卫气营血与三焦学说,都是通过临床治急症取得的重大突破。中医不仅能治急症,而且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发展前景,中医急症学研究上的重大发现突破,势必能打开中医理论研究之缺口,促进中医学术进展。

抓住中医治疗疑难病这一优势,积极总结前人临床经验,挖掘和探索更多的良方妙法,这也是培养中医名家的途径之一。

目前,很多中医博士生、研究生的临床经验相对较差,应该引起重视。我的思路是重视有关中医文献述要,研究课题的临床依据,以及现代医学的参考材料,将实验研究作为重要参考。

另外,中药材是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 ,但不能离开了中医。中药含有相当复杂的药理成分,相互配合成方,其成分的相互化合又会产生许多新的成分。临床中医必须依据中医药的立法方药、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等去辨证论治,不要单纯凭借西医药理研究结果,来堆积中药。依据中医理论,来选方用药,做到中医药不分家,很多中医名家都是如此,打造新一代中医名家更应对此重视。
.................................


石学敏:“五专”打造针灸品牌学科




  一门学科要发展,首先要医疗、教学和研究三者同时并进。在各学科领域,必须有一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形成特色的诊疗支柱,建立强大团队,走向世界。这也是针灸学科的发展模式。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国家创新团队,在创新团队方面,针灸学科走在了前面,从1972年创立 “醒脑开窍”学说,到1976年开展针刺手法疗效领域的研究,开拓针刺量学新领域,从1988年成立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到1993年全国针灸专科医疗中心,针灸学科相继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既是天津市“重中之重”学科,也是国家针灸重点专科领先单位。

针灸科病床从1988年的80余张到目前600余张,即将启动的新院区将达到总床位1000张。几十年来,针灸学科分成了12个科室,1个针灸大部,一个针灸研究所。

在发展针灸学科中,我们建立了“五专”模式(专科、专病、专家、专方、专技),形成单病种优化治疗方案,56种常见病的《针灸临床疾病诊疗规范》,15个特色针灸专科门诊,13种非药物特色疗法,10余种院内中药制剂。

针灸学科同时突出专病、专技特色,治疗脑中风、损伤、抑郁症等,带有特别有中医特色的思路和经验。近5年主持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15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7项,出版重点病种相关的教材/著作16部。

我们把针灸学科的治疗手段推广到推拿科、儿科、眼科、妇科、呼吸科、外科等多学科。例如眼科,少数的需要做手术之外,基本上以针灸为主,这也是针灸学对眼底疾病的优势。

在成果推广方面,“醒脑开窍”针刺法已成为国家科技部、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推广项目,专科技术已经推广辐射至48个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分中心,此技术推广到全国社区和农村,以及以美国为主的50余个国家。

随着针灸学科影响力的扩大,针灸品牌学科带动多学科的模式越来越清晰,针灸品牌在多学科的得到引入。本单位非针灸学科的针灸立项课题,共有16项,我认为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


段俊国:遵循临床思维做科研




把医疗和教学、科研要三位一体结合,以疗效为中心,把服务能力的提升作为主要工作。强化人才团队,学术带头人在搞专科建设时,一定不要忘记与内科的关系。把中医的优势真正发挥出来,要实现中西医并重,用我们的实际贡献来证明中医的优势与特色。

我们科研团队遵循中医“理、法、方、药”临床思维,围绕“证候特征”、“临床疗效”等问题,以“证候-治法-疗效-新药-产业化”的主线,用现代技术,开始了“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医证效基础与临床循证研究”。这一研究吸引了国内约200名专家参与,历时18年才完成。

在研究中,我们提出基于循证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基本病机、证候特点、演变规律、关键证候因素的中医证候理论;提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阳虚致变”理论假说,并从代谢组学及VEGF基因多态性角度验证,明确其代谢组学及基因学实质;根据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本虚标实”的证候特征,提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虚瘀并治”治疗原则,立“益气养阴、通络明目”之法,明确中药复方多靶点、多途径、多环节的疗效机制;获得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医药治疗“证候-疾病-终点事件”多维优势的循证证据:虚瘀并治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优于西药导升明15%。据此进行了系列糖尿病微血管病变防治方案研究,形成临床防治指南、临床路径,并创造性地提出了糖尿病集约诊疗模式。
.................................


以下为圆桌研讨内容:



张学文:当务之急是继承名老中医药工作者的学术思想和高尚品德,可采取师承、办短期班、专科专病班、培训提高班等形式,将学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医药科学内涵、学术本质和特色优势的基础上,正确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丰富和发展中医药,推动中医药理论创新和中医药现代化。实施师承模式和“名医”品牌战略等重要措施,打造名副其实的新一代名医。

姜良铎:第一,所有的中医分科实际上最早都是在内科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中医专科建设必须在内科的基础上才能够发挥出来,否则完全达不到专科的效果。医学知识、临床知识完全靠累积。要提高专科专病的诊治能力,必须是从一个病到一个病的诊治。如果不懂得基础科,专科一定做不好。

第二,要理解常规辨证方法路径的价值意义和应用。第三,当代中医一定要重视西医对疾病的诊断,但在应用时我们要慎重,要小心。

孙忠人:重点专科建设是一个医院发展的核心手段,发展如何,地位如何,关键在于专科专病的水平。对社会经济的服务能力,主要体现在专科,就是体现在诊治专病的方法。专科建设要形成自己的品牌。

从临床重点专科来讲,就是要拿出技术手段,重点专科好不好,方案好不好,归根结底还是看疗效。作为医院的管理者,要想打造专科,就要人力物力方方面面给予支持,从绩效考核、经济投入、技术引进等方面都加大力度,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
在这里了解中医药,在这里学会养生——
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微信号:cntcm1989
中国中医药报-养生中国微信号:yangsheng-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5-9-6 07:12 , Processed in 0.25264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站拽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