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2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5级新生入学指南——学校概况 [复制链接]

117

主题

117

帖子

50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2 16:11: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学校简介

          广西民族大学坐落于广西首府南宁市风景秀丽的相思湖畔,创办于1952 年,原为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广西分院,1953 年更名为广西省民族学院,1958 年改名为广西民族学院,2006 年更名为广西民族大学,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十二五”时期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现有东、西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813亩,校园建筑面积631990平方米(含相思湖学院13.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20137万元,中外文电子期刊8万多种,馆藏纸质文献总量175万册,电子图书572万册。设有25个学院(含1个独立学院),学科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医学等11个学科门类。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74个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2个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基地。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0348人,其中研究生1417人,本科生15082人,专科生772人,预科生2247人,留学生830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48%,涵盖了壮、汉、苗、瑶、侗等48个民族。
   (一)师资力量
   学校拥有一支年富力强、热心民族高等教育事业、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有教职工1910人,其中正高职称196人,副高职称31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55人,具有硕士学位的587人;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2人,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27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1人,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14人,自治区优秀专家10人,自治区“八桂学者”5人,自治区“特聘专家”2人,广西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3人,广西高等学校卓越学者1人,广西高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人选1人,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带头人3人,自治区“八桂名师” 2人,自治区级教学名师7人。
   (二)人才培养
   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现有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1个(非科研基地),教育部区域研究中心(培育中心)1个,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2个,广西知识产权培训(广西民族大学)基地1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广西重点教学实验中心5个(非科研基地),广西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含培育建设单位)6个,广西科学实验(研究)中心1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基地、中心)11个,广西高校校企校地共建创新平台8个,自治区“八桂学者”科技创新平台2个,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3个,广西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及卓越学者2个,形成了一批培养高质量、高层次人才的学术平台。
   学校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项,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立项建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20门,自治区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广西教师教育精品课程2门,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2门;自治区级优质专业12个,自治区级特色专业与课程一体化项目11项,自治区级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6个,广西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4个,自治区级教师教育学科教学团队1个;自治区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广西创新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自治区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2009年以来,承担国家民委教改项目11项,自治区级教改项目109项;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95项,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91项,获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19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均有较大提高,在参加的全国科技、文化、艺术、体育赛事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三)科学研究
   学校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推进科技创新。2009年以来,承担国家级课题130项,省部级课题354项,国际合作科研课题3项。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191项,其中国家级奖2项,省部级奖189项。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182项(一等奖10项,二等奖61项,三等奖103项,铜鼓奖5项,其他荣誉3项)。自然科学方面:省部级奖励7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先后入选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教育部名刊建设工程、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选用期刊;其“人类学研究”栏目入选首批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
   (四)对外交流
   学校大力实施国际性大学发展战略。与17个国家、地区的137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关系,与泰国玛哈沙拉坎大学、老挝国立大学、印尼丹戎布拉大学合作建立了孔子学院;是首批“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基地”、“中国—东盟法律培训基地”、“中国-东盟旅游人才培训教育基地”、“东盟国家汉语人才培训中心”、“海外汉语教师来华培训项目”执行学校、“中国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重点学校”、“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接收高校”、“汉语水平考试(HSK)高等考点”、“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认定考试点”、“孔子学院奖学金生接收院校”和“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培训和选拔院校;泰国教育部在学校建立了泰语水平测试点。建校以来,累计培养外国留学生1.2万人。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越南国家主席陈德良、副总理范加谦、泰王国诗琳通公主、老挝总理波松及国会主席巴妮•雅陶都等东盟国家政要都曾来校参观访问。
   学校的发展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1958年,毛泽东主席在南宁人民公园接见我校师生代表;1990 年11月,江泽民总书记来学校视察时,称赞说:“这里的环境很美,是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2006年 11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出访越南时,亲切接见了我校在越南讲学、留学的师生代表;2010年5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到学校考察工作,勉励师生要倍加敏于求学、学有所成、锻炼成才,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013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来我校视察调研。朱德、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帕巴拉•格烈郎杰、陈毅、阿沛•阿旺晋美、赛福鼎、司马义•艾买提、尉健行、周铁农、李铁映、李兆焯、陈至立、罗豪才、司马义•铁力瓦尔地、刘延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学校视察。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校砥砺出“厚德博学 和而不同”的校训,形成了“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的办学特色,累计为社会输送14万余名毕业生。现已发展成为一所规模较大、学科门类较齐全、师资力量较强、基础设施较完备、办学效益较好、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且有发展潜力的综合性民族高等学府。先后或多次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全国文明单位”、“自治区文明单位”、“广西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广西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积极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主动服务于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强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为建设成为在国内和东南亚地区有较大影响的、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民族大学而奋斗。

2学校标识

(一)校名
    广西民族大学校名中文标准字体是郭沫若手迹“广西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壮文、英文标准字体为 Roma字体“GVANGJSIH MINZCUZDAYOZ”和“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二)校徽
1.校徽构图
    校徽由外环、徽志、中英文校名、建校年份等几部分组成。外环为两个深蓝色同心圆,内圆标注广西民族大学中英文校名;徽志巧妙利用字母“M”(代表“民”,由三个“ Z”组成)和“Z”(代表“族”)构成升腾的火焰,徽志下方标注我校的建校年份。
2.校徽内涵
◆外环部分:
    外环的两个同心圆,表示不断完善追求圆满。寓示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与时俱进,精益求精,创建美好育人环境和优质教育资源,孕育出独具一格的办学特色与优势。
◆徽志部分:
    “M”(民)和三个“Z”(族)构成的火焰,给人活力、热情和希望的感觉和印象;红、蓝、绿三层火焰分别象征广西民族大学的办学特色“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在办学进程中互补交融,互利共生,向着建设高水平民族大学的目标日益发展,不断升华;红色象征广西民族大学旺盛的生命力;蓝色是一种海洋色,象征大学的博大、深厚、包容、开放;绿色象征青春、永恒;红、蓝、绿三条“Z”形火焰象征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各民族的团结友爱,凝聚着广西各民族的理想和激情,寓示着广西民族大学肩负着培养和团结各民族高素质人才,为各民族和民
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做出新的贡献;三条“Z”形火焰与“1952”结合起来,象征着广西民族大学老、中、青三代教育工作者从 1952年学校创办之初,就承前启后,众志成城,追求不止,推动广西民族大学的办学事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浅绿的底色,象征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平安校园。
(三)校训
    广西民族大学校训为“厚德博学,和而不同”。 “厚德博学”是大学的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必然要求。“厚德”出自《易经•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即宽厚仁爱的心性与品德之义。“博学”出自《论语•子张》: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说的是做学问之道。从寡学到博学,要“学而时习之”(孔子),“学不可以已”(孟子),“乐学、好问、勤思、明辨”,更新知识,加深学养,先博后渊。大凡品德高尚者,都具有高深学养;而学识渊博者,都注重对德的修养。“厚德博学”,是我们每个人追求自身境界提高、丰富充实生命的修养之道,也是大学服务社会、推动社会进步之途。要求我们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结合起来,树立良好的做人的德行标准,具有舍小我顾大我的雍容大度,清贫饱学而胸怀天下,淡泊名利而志存高远,意志坚定而毅力超群,“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要忠诚于自己的信仰,执着于所从事的事业,诚以修身,信以立世,厚己德以厚社会之德;要继承和丰富优秀的知识文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博己学以博社会之学。“和而不同”是大学的活力所在,包含求真、开放、公正、自由、包容、创新之意。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是和谐、协调之意,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多样性的统一。“同”是相同、同一之意,体现的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多样性的统一,能使这个共同体丰富、发展并生成新事物,生生不息;而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则不能产生任何新事物,趋于衰亡。“和”是万物生长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表现了中华民族兼容并包、博大宽厚的和合思想和哲学智慧。我们追求“和而不同”,既要求学校内部体系包括组织系统、制度系统、文化系统、学术系统的和而不同,又要求学科间的和而不同,学术观点的和而不同,高校间的和而不同,乃至人际间、国家间、天人间的和而不同。实现“和而不同”的境界,就是在中华民族的统一体中,不同民族、不同方面、不同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异结合,相异相长;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在民族大学里,各民族师生一同学习生活,多种文化互动融合,相互间互助互谅,互利互惠;和衷共济,兼容并蓄;多元互动,奋发有为。从而推动学校形成讲和谐,顾大局,倡创新的生动局面,推动民族的团结、社会的进步与国家的繁荣。
(四)吉祥物

(五)校歌



3辉煌校史

(一)学院创立
    1950年 11月 24日,中共广西省委会和广西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第 60次政务会议批准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和《筹办中央民族学院试行方案》精神,报经中南军政委员会批准,筹建中央民族学院广西分院。
    1952年 3月 19日,在省人民政府会议厅隆重举行中央民族学院广西分院成立大会。
    1953年 2月 24日,中南军政委员会民族事务委员会发文,将中央民族学院广西分院更名为“广西省民族学院”。
    1958年 6月 7日,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广西省民族学院”更名为“广西民族学院”。
    1952年 3月 19日,中央民族学院广西分院成立暨第一期干部培训班开学典礼在省人民政府会议厅隆重举行,省委统战部部长赵卓韵、省文教厅厅长陈此生等领导出席了典礼。
    中央民族学院广西分院初建时的校舍在南宁市博爱街(今壮志路)二邑会馆。这是一座约 600平方米三进式孤老房子。学院成立时仅有 100多名师生。
1953年 4月,校址迁至南宁市西乡塘。
(二)创办大学系科
   1960年 6月,南宁师范学院(其前身为广西教师进修学院)与我校合并。同年 8月,我校成立汉语言文学系、历史系和政治专科。汉语言文学、历史两个专业为本科,学制四年;政治专业为专科,学制二年。同年 10月,南宁师范学院的汉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化学四个专科专业并入广西民族学院。至此,我校成为一所拥有汉语言文学、历史、政治三个系,以及数学、物理、化学三个专修科,干训、预训两个部的多科性的民族高等院校。
(三)创办“大学先修班”(预科班)
    1961年 9月,从每年高考未被录取的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考生中择优录取为“大学先修班”,学制一年,由国家提供助学金。
(四)创办东南亚语种专业
    1964年 8月,增设外国语言专修科,开设越南语、老挝语、泰国语三个专业,学制三年,当年招生。1978年 4月升为本科,学制四年。
(五)学士学位制度建立
    1981年 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校为首批授予学士学位的高等学校。
(六)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1998年 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校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首批设立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硕士学位授予点。
(七)省部共建
   2005年 3月 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国家民委签订协议,共建广西民族学院。
(八)更名为广西民族大学
    2006年 2月 14日,经教育部批准,广西民族学院更名为广西民族大学。
    2006年 5月 18日,学校举行广西民族学院更名为广西民族大学揭牌仪式。
(九)西校区建设
    2005年 10月 19日,我校与相思湖新区管理委员会在南宁市政府会议中心正式签订西校区建设用地协议。
    2006年 5月 16日,广西民族大学西校区举行奠基仪式。
    2007年 1月 7日,西校区相思湖学院项目工程(一期工程)举行开工仪式。
  (十)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2013年 7月,根据《关于下达 2008-2015年立项建设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其授权学科名单的通知》(学位[2013]15号)文件,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我校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为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

4学院设置

1.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
2.马克思主义学院
3.商学院
4.中英学院
5.法学院
6.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7.教育科学学院
8.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
9.文学院
10.外国语学院
11.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
12.理学院
13.化学化工学院
14.海洋与生物技术学院
15.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16.软件学院
17.管理学院
18.艺术学院
19.传媒学院
20.东盟学院
21.国际教育学院
22.人民武装学院
23.预科教育学院
24.继续教育学院
25.相思湖学院(独立学院)

5学科专业(有新增专业)


(一)本专科专业设置一览表
学院    专业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
政治学与行政学、中国共产党历史、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
商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电子商务、金融学、税收学
中英学院
会计学(中外合作办学)
法学院  
法学、知识产权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社会学、社会工作、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
教育科学学院
应用心理学、教育学
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
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壮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瑶语)
外国语学院
英语、法语
东南业语言文化学院
越南语、老挝语、泰语、柬埔寨语、缅甸语、印度尼西亚语、马来西亚语
理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物理学、金属材料工程
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制药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中药制药  
海洋与生物技术学院
生物技术、海洋科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通信工程(铁道工程与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
软件学院
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与广西经干院联合培养)
管理学院
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档案学
艺术学院
美术学、音乐表演、舞蹈学、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
传媒学院
播音与主持艺术、编辑出版学、广播电视编导、传播学
国际教育学院
【专科专业】国际商务(泰国方向)、国际商务(越南方向)、国际商务(印尼方向)、法律事务(泰国方向)、法律事务(越南方向)、应用越南语、应用泰国语、应用印尼语、应用法语等专科专业
人民武装学院
国防教育与管理
(二)硕士学位授予权点一览表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                                      
一级学科专业
政治学
二级学科专业
伦理学
政治学理论
中共党史
国际关系
一级学科专业
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级学科专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法学院
一级学科专业
法律
二级学科专业
法律(非法学)
法律(法学)
刑法学
诉讼法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一级学科专业
民族学
二级学科专业
社会学
民族学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中国少数民族史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壮学与瑶学
一级学科专业
中国史
二级学科专业
中国史
教育科学学院
一级
民族学
二级
民族教育学
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
二级
体育教育训练学
民族传统体育学
文学院
一级
中国语言文学
二级
美学
文艺学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汉语言文字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汉语国际教育
中国民间文学
外国语学院
一级学科专业
外国语言文学
二级学科专业
英语语言文学
法语语言文学
亚非语言文学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一级学科专业
翻译
二级学科专业
英语笔译
英语口译
东盟学院
一级学科专业
政治学
外国语言文学
二级学科专业
东盟研究
中国与东南亚文明
理学院
一级学科专业
数学
二级学科专业
基础数学
计算数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应用数学
运筹学与控制论
一级学科专业
科学技术史
二级学科专业
科学技术史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级学科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二级学科专业
计算机系统结构
计算机应用技术
软件学院
一级学科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二级学科专业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海洋与生物技术学院
二级学科专业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化学化工学院
一级学科专业
化学工程与技术
二级学科专业
化学工程
化学工艺
生物化工
应用化学
工业催化
生物质化学与工程
工业分析
管理学院
二级学科专业
行政管理
社会保障
一级学科专业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二级学科专业
图书馆学
情报学
档案学
电子政务
公共管理
商学院
一级学科专业
马克思主义理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二级学科专业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应用
商务信息管理
艺术学院
一级学科专业
中国语言文学
二级学科专业
影视文艺理论与创作
(三)博士学位授予权点一览表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一级学科专业
民族学
二级学科专业
跨国民族
马克思民族理论与实践
民族教育政策
经济人类学
华南与东南亚民族历史与文化
文学院
一级学科专业
文艺学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二级学科专业
生态文艺学研究
古代诗文研究
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
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南方民族语言研究
中国与东南亚相关语言比较研究
外国语学院
一级学科专业
外国语言文学
二级学科专业
认知语言学
      法国文学


6学校领导

党委书记:朱华

校长:谢尚果

杨再延副书记

宁耀副书记

李尚平副校长

伍先华副校长

李珍刚副校长
吴尽昭副校长

黄世喆副校长


7校园风景

东校区:
学校东门

南门

孔子像

大礼堂

更名柱

觉哉亭

大学生活动中心


图书馆:

国际教育综合楼

西校区:
西校区图书馆

体育馆


东盟楼

民干楼

艺术学院大楼

西校区夜景

理工楼


8相思湖和“坡”文化的由来


(一)相思湖的由来
    “相思湖原来并不是湖。而是从天雹水库流经可利村后汇入邕江的一条河。”1958年 1月党中央和毛主席在南宁人民公园接见广西各界各族人民代表。受到毛主席接见的民院师生希望以实际行动来报答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关怀。 1958年 2月,由广西民族学院、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广西行政干部学校、广西农业学校四所高校共同发起在可利江修筑水库建立工程指挥部。征求名字时,大家那时看到从广西农业学校到广西民院大门的道路两旁,两排高大的相思树,郁郁葱葱,非常好看。联想到唐代诗人王维的《红豆》,民院师生在可利江上修水库的初衷正是表达对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思念之情。最后大家一致同意命名为“相思湖水库”。
    同年 10月 30日,我国革命活动家、司法制度创建者谢觉哉同志在广西民族学院视察作了一首诗,“一轮红日飞腾日,千载荫云消逝时;红水永泄鱼信远,瑶山寄险我心夷;垦田植树地为动,善舞能歌月亦迟;学习好兼劳动好,还从湖畔觅相思。”
    20世纪 80年代后,联想到谢觉哉同志所作的诗及“相思湖作家群”的形成和发展,大家慢慢将“相思湖水库”改名为“相思湖”。
(二)“坡”文化的由来
    “一坡、二坡花开多;三坡、四坡学风卓;五坡和六坡,休息锻炼都不错;七坡雨林,八坡市场;九坡新加坡,我们同走过。”一首“数坡歌”,涵盖了广西民族大学现有的九个坡。以“坡”来定位地理位置是广西民族大学的一大特色。很多人知道民大有坡名,但鲜有人知它们为何不称为“路”而为“坡”。原来,民大初迁到西乡塘区时,这里还是一片丘陵,地势起伏不平。随着校园建设,大部分山地被铲平,但原有的地势还存在,便形成了现有的各坡。学校为方便师生称呼,就从南大门起将各坡起名为一坡,二坡等。从东大门走进民大,幽幽树香沁人心脾,两排高大的香樟树郁郁葱葱。二坡的相思桥,是欣赏相思湖景致的最佳位置,远处的亭子、湖心的白石桥倒映在湖里,所有景致尽收眼底。三坡的聚雅苑别致精巧,聚雅桥下流水盈盈,路旁的石椅和草地上随处坐着读书学习的民大学子。四坡的多媒体大楼、学生宿舍区、四坡食堂和大学生活动中心这些充满现代气息的建筑给民大注入新的活力。来到五坡,文化广场上丝竹声不绝如缕,是老师们和同学们休闲学习的好地方。六坡的田径场是不能错过的,踢足球,跑步,打羽毛球还是打篮球,总有一项你喜欢的运动,在这里,热情四射的活力感染着每一个人。绕着校园漫步一圈,你能感受到各坡的自然人文精髓无处不在。学校九个坡,坡坡纵横交错,各具特色,是全国独一无二校园特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5-5-6 02:34 , Processed in 1.70318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站拽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