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1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山大人评论】原乡与新生:我眼中的青岛校区(作者:法学10届本科刘臣) [复制链接]

106

主题

106

帖子

45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5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2 08:37: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编者按】关于法学院搬迁到青岛校区的新闻,引发了不少校友的议论。在编者看来,多数观点未得要领,索性把自己的看法和盘托出,供大家参考。无论何种态度,相信我们对母校的拳拳心意是相通的。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文章难免对青岛与济南两地有所臧否。我在济南生活了6年,我一家四口如今也都在定居,我女友也是土生土长的济南人。济南可以说是我的第二故乡。言语不周或有,不敬之意绝无。
我们不仅会坐而论道,更会千里之行。“2014山东大学校友茶座·秋冬季”筹备进行中,“短期访学资助计划”已经确定6份资助即将开展试运行。期待更多山大人加入我们,为培育新一代更具竞争力的山大人不吝赐助!
昨日休班,写成此文。部分数据来自网络,未经权威文献核证。加之水平有限,错讹之处欢迎批评。拙作《回首看山大》等系列文章可发送邮件至sddx1901@163.com索取。本全文8500字。

【以下正文】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几天前,当我看到微信多位校友争相转载的新闻,得知法学院即将整建制迁赴青岛时,我不由得想起杜甫的这两句诗。那一刻,既有母校情怀再次燃起的炽热,又有对滋养我四载的法学院浴火涅槃的崭新期待。青岛这座海滨之城,承载了山东大学最初的梦想和绵延至今的荣耀。1958年,在恣意跋扈的“院系调整”大潮里,罹受政治权力的妄肆切割和粗暴扭曲,遍体鳞伤、元气挫荡的山东大学被迫离开自由、温暖的海岛,踏上了形同流放的异地重建之路。岁月荏苒,一个甲子轮回将满,山东大学终将重归原乡,这怎能不让人心潮涌动、笑中含泪!
感性流露并不妨碍理性光芒的绽放。看到大家争论回迁的利弊得失,我或许比多数校友更明白,这条路绝非坦途,在它的尽头既有重塑荣耀的无限希望、又有坠入沉沦之海的恐惧和迷茫。对于山东大学而言,青岛校区更像是孤注一掷的豪赌。究竟是崭新辉煌的转折点,还是压垮本已虚胖迟滞、不堪重负的躯壳的最后一棵稻草,取决于从决策层到海内外普通山大人的智慧、视野和信念。如果用两个词语形容我的感受,那会是“倍感振奋、忧心忡忡”。毫无疑问,后者尤甚。

一 争议何处来?

无论是当初重返青岛的决策,还是今天关于法学院等院系搬迁利弊得失的讨论,关于青岛校区的争议从来没有停止过。而真正的答案也绝不会轻易降临,只有若干年后依据事实才能作出堪称公允的评价。就目前而言,青岛校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四个方面:
其一,功能定位。依据业已公布的规划,青岛校区分流了几所偏重外向型和国际化的学院以及多所复合型、交叉性的重点研究机构。前徐显明校长还曾经公开表示,青岛校区将要承担全部新生的“通识教育”任务。由此看来,青岛校区与济南现有的六大校区仅仅是地域之别,并无本质性差异。既然青岛校区并未展现出具有说服力的特殊价值,人们也就有理由质疑如此大兴土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了。徐显明校长反复提及借鉴“加州大学模式”,但最令人困惑的一点也正在于此。加州大学的各个分校之间虽然存在某些松散的沟通机制,但财务、行政和招生系统是相互独立的,实属并立的多所大学联盟。青岛校区人、财、物完全受制于校本部,仅仅是作为山东大学的一个局部而存在。如果决策者徐显明校长真的想建设类似“加州大学系统”,恐怕青岛校区无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严格意义的加州大学模式应该这样移植:山东大学一家独大的基础上,逐步吸纳省内的海洋大学、青岛大学,甚至曲阜师范、临沂大学和聊城大学、滨州医学院等省内院校,真正组建相互独立又在一定程度上共享资源的山东大学系统。当然这完全是天方夜谭。如果真有那一天,将是灾难性的)。
其二,财力保障。据山东大学官方消息,青岛校区总投资预算近51亿元,且基本自筹解决。这个数字与2013年山东大学全年预算总额大致相当(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徐显明校长就任期间,山大的财力迅速膨胀,2011年当年增收超过30%,但必须承认这种短期飙升的收入水平并不完全是稳定和可持续的)。十几亿元的历史旧账得到初步化解不过三两年、往年财政基本没有盈余的严峻形势下,又要新增如此浩繁的基本建设投资,山东大学的盘子端得稳吗?要知道,中央和省级财政拨款总计不超过20亿元,平均每个校区还不到3亿元。如果你认为这个金额还是比较可观的,请考虑一下山大超过6万人的在校生和过万的教职员工(含离退休)规模,恐怕这一点乐观也会无影无踪了吧。前不久我看到有的研究生同学反映奖学金大幅缩水,这恐怕是财力捉襟见肘的最直接体现。
其三,文化积淀。在很多人眼里,济南比青岛的文化氛围更具浓厚,生活节奏平和迟缓,更有利于摆放一张安静的书桌潜心学术。而且,即便从时间跨度而言,山大113年校史在青岛度过的只有短短30年,而其余时间主要在济南。虽说青岛时期是山大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但由于1958年搬迁厄运,曾经的校舍已经被鸠占鹊巢、曾经的优势学科也已经另立门户、曾经的学术声誉也早已风流云淡。如今,我们在远离青岛市区的即墨鳌山卫白纸作画、从零起步,究竟有几成把握把荒滩原野耕耘为学术沃土、中兴之地呢?谁又敢说一定可以让当年的精气英灵魂兮归来呢?
其四,“人”之困。这里的“人”有三个层面:(一)学之困。按照徐显明校长的设想,类似当下的济南兴隆山校区,未来全部本科新生都要在青岛校区接受“通识教育”,其后再结合自主意愿决定是留在青岛抑或向济南、威海校区分流。短短大学四年,被人为地分割为多座城市和不同环境,刚刚摆脱懵懂又要奔波异地,同学、师长都有可能随之彻底改变,是否会增加适应成本、助长浮躁心性?即使免于奔波、四年在一地的同学,又面临本校区学科背景单一、综合熏染不够、营养畸形之虞;(二)教之困。搬迁之难,首先在于广大教职员工早已扎根济南,家业存于斯、亲友长于斯,要把他们连根拔起,牵扯之广、困难之多、耗费之大可想而知。青岛校区初创未就,各方面条件定然有限,大家即将遭受的委屈与不便足以令人同情;(三)“引”之困。从校方相关会议资料可以看出,青岛校区被寄托了引进海内外一流人才的厚望。校方希望把青岛校区打造成为山东大学冲击世界一流的人才洼地和学术高地。但马建红老师的忧虑不无道理,海大在青岛苦心经营这么多年,在延揽一流人才方面也乏善可陈。山大重回青岛建立校区,就一定可以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产生万方来朝的吸引力吗?
可以说,这些问题能否被有效化解,将直接关涉青岛校区的成败。这也是广大师生殷殷忧思的根源。

二 懒政与新政

但,既然前路漫漫、艰险无量,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踏上征程?我相信,作为山东大学历史上最有魄力、最具战略眼光的校长之一,主导青岛校区决策的徐显明教授内心也一定无数次挣扎、权衡。以他的智慧与视野,对这些问题绝不会混沌无知。笔者妄言,如果自己身处徐的境地,极可能作出同样的抉择。为什么?因为消沉已久的山东大学已经再也蹉跎不起了,到了必须有所作为、有所突破的历史关头。中国高等教育格局调整仍在持续,高校间竞争愈加激烈。对于山大而言,挑战远远大于机遇。
当今中国的高等教育格局是两家独大、第二梯队激烈竞争、整体极不均衡的局面。这种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呢?不要以为清华北大天生优越、不可撼动。他们真正地位日隆是1949年以后,中央政府长期把这两所学校列为优先培植的对象,在各方面持续给予特殊对待,在院系调整、大规模扩招等历次教育领域的荒唐运动中极为罕见地毫发无损,至今长期垄断最优质、最丰厚的教育资源。反观1949年之前已经享有崇高学术声誉的十几所教会大学和私立大学全部被接管、变身和改造(燕京大学、齐鲁大学、之江大学、沪江大学、圣约翰大学等无一例外被残忍肢解取缔,其中北京大学接手了英美教会创办极负盛誉的燕京大学的衣钵);民国时期的最高学府国立中央大学也没有逃脱厄运,以亚洲第一的雄厚实力被强制分离为十几所新校(三十年代中央大学一校经费超过北大清华交通和浙江四大名校之和,当时全国大学名校联考三分之二的考生都把意愿填报为中央大学。中央大学鼎盛时期压倒日本东京大学独领风骚、享誉世界,建政65年了清华北大是什么水平?),硕果仅存的残破主体,也就是后来的南京大学再也无力与北大、清华抗衡。长期享誉人文学界、综合实力跻身全国前五的山东大学也同样遭逢厄运,优势学科分崩离析、所剩寥寥(不客气地讲,今天中国人民大学的地位就相当于曾经的山东大学)。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才形成了当今两所超强旗舰并立、大量消耗优势资源、对第二梯队学校的人才队伍和资源供给产生黑洞效应的不均衡局面。山东大学深受政治干预的祸害,搬迁、院系调整、扩招,种种灾难重压之下早已经锐气全无、暮气沉沉。
数十年沧桑风雨之后的今天,新一轮的高等教育格局洗牌仍在持续,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大、复旦大学等第二梯队名校以及华东师范、华中科技、北航等一批独具特色的专业院校逐步加快自身调整和建设步伐,努力接续失落的历史传承、培育崭新的教育理念、推动国际化学术土壤的养成,发展速度和水平已经把山东大学甩在身后。如今,在国内外较为权威的综合排名中,学科门类最齐全、在校生规模首屈一指的山东大学已经跌入12-16名的尴尬境地,从曾经的第一梯队到如今的第三梯队,试问哪一位山大人不心痛莫名?
为什么我支持营建青岛校区?这就是第一条理由:“新政”未必药到病除,但一定好过混沌无知的“懒政”。面对山东大学的满身伤病和虚假繁荣,徐显明校长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其中,不仅有青岛校区这样的大手笔,更有从学校管理机制到财政保障、人才延揽和对外宣传等方方面面的具体举措。这些纷繁的改革决策中,当然有种种未尽人意之处,很多设想也远远未能全面落实,利益均衡上想必也出现一些摩擦和冲突。但我们从来都应该明白,任何探索与尝试都会面临相似的困厄,一马平川的道路绝不会通向瑰怪壮丽的巅峰。从这些举措中,我们看到了改革者的决心与魄力,也看到了未必充分但已颇有起色的实际效果,所以我们首先应该从情感上给与改革者充分的信心和耐心,并尽自己所能去襄助改革进程。理性、宽容、耐心的群体才配享有渐进式改革的温和平稳以及渡尽劫波之后的甜美和喜悦。
有的校友认为,胡时代的“不折腾”值得留恋,我非常不认同。单纯就为与不为来看,我的观点恰恰相反,不作为的懒政更可怕。在如今激烈竞争、不进则退的时代,一位尸位素餐、碌碌无能的领袖带来的只能是加速腐朽的灾难性后果。胡时代奉行维稳思维,掩盖矛盾、埋藏问题、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看起来一潭春水、风景独好,实则暗流汹涌、一触即沸。这十年里,中国多少问题积少成多、由浅入深,留下如今错综复杂、难以收拾的烂摊子?同样的道理一样适用于山东大学。山东大学的境地已经容不得亦步亦趋、因循守旧、也没有什么可以仰仗的家底可以撕咬了!可以想见,若无徐显明式的大刀阔斧改革举措,山东大学跌出TOP20绝非危言耸听。

三 距山东远了,离世界近了

作为山东省的省会,济南这座内陆城市最集中体现了山东人保守内敛的精神品质。而这又深刻影响了山东大学的校园文化氛围和意志品格,也成为困扰山东大学的诸多根源性问题中最现实也最让人无奈的一个。恢复在青岛办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狭隘闭塞迟缓的城市文化和群体性格的逃离。或许未来的山东大学在气质上距山东远了,但一定同时距世界近了。
如果是逃离,为何要选择青岛?
其一,青岛承载了山东大学最初的梦想与辉煌。山大在青岛时间虽然短暂,不过30年光阴,而且期间还经历了日寇入侵时期为躲避战乱而南迁、停办等灾难考验。但就是在这动荡频仍的年代里,山东大学奠定了延续至今的精神气质和学术品格,甚至80年代山大的短暂辉煌也是建立在青岛时期的文史底子上。青岛时期的山东大学自由活跃、英贤济济、成果丰硕,享有国际声誉,国内一流水准名副其实。我们常说山魂海韵,那山实为崂山、那海实为黄海,如今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就是曾经的山东大学所在,也是山魂海韵的发源地啊!如今沧海桑田,曾经的故土已改为他姓,但山大人对青岛的追思却日渐浓郁,重回青岛在很多老山大人心里都是遥远但恒久的梦境。
其二,青岛自然环境具有无可比拟的吸引力。位于黄海之滨的青岛,近可以辐射日韩东南亚以及我国台湾地区,远可以联系美国西海岸和西欧,对外开放条件极为优越;青岛山水相伴、气候适宜、常年温润,无论对于居住生活还是学术研究都非常有利。相比之下,济南气候干燥、冬冷夏热、地形闭塞、污染严重,各项城市服务水平远远落后,孰优孰劣一目了然。济南唯一的优势在于地理位置优越,扼守南北咽喉、沟通京沪,但这一点对于学术发育价值有限,反倒深受京沪两地高校黑洞效应之害,近年来山大教师队伍中多少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和卓有成绩的学术骨干流向京沪?何况就青岛而言,交通也不再是问题,随着山东半岛东西向高速客运专线的建成,青岛的陆上交通效率也会有极大改善,完全无需担心该问题对于学术交流的妨碍。
其三,青岛是山东省经济中心和未来蓝色经济带的核心。一所大学究竟应该服务政治,还是服务经济?我想但凡受过基本教育的人们都应该心中有数。回首山大历史,正是政治干预让我们饱受其害、颠沛流离。为何反倒有校友在惦念所谓省会政治资源丰富的好处呢?为什么山大在五十年代那种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搬迁到济南?因为政治;为什么山大在济南会有六个校区?中心校区和洪家楼校区原本规划是一体,只因为资金支持不到位才成为夹生饭;而其余几个校区要么是因为合并山工大和山医而来,要么是大规模扩招之后不得不兴建新区。六个校区的尴尬背后都是令人痛心疾首的政治决策作恶!伴权如伴虎,在济南60年山大究竟受益几何呢?与所受戕害与束缚相比孰轻孰重?试问当今世界一流名校,有哪一所是依傍着政治中心而赢得世界性学术声誉的呢(这一质问同样适用于法学院,尽管当下中国法学研究严重受制于意识形态和权力运作,根本谈不上独立性)?青岛没有济南那么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有的是自由的海风、无边的涛浪,只要你有卓越的学术水准,何愁远在海滨无人知?从经济水平来看,作为山东省外向型经济的龙头,青岛市经济总量和质量长期占据省内第一的位置,工业、渔业产品行销海内外,向来享有极高声誉,在山东人心目中的地位甚至超过上海。与济南相比,青岛是自由、繁荣的海岛,堪称全山东最适宜进行学术研究并且服务实体经济、实现产学研协同的城市。
其四,青岛是山东省唯一的充分开放的国际化大都市。在自由之外,我所信奉的高等教育核心价值首推“开放”二字。国内一流高校的驻地,济南几乎是唯一的二线城市。山大在济南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开放性严重不足,精神气质闭塞狭隘。这与济南这座城市自身的气质是分不开的。有的人留恋济南缓慢的生活节奏、低廉的生活成本,可谓乐在其中、不忍分离。殊不知,当今如此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山大也正是在自我陶醉和不闻世事中日渐沉沦。关于开放性,我在《回首看山大》等文章中我已经有过极为详尽的批判,在此不再赘述。要真正走向开放,青岛是不二之选。山东人常常开玩笑地讲,青岛与济南平起平坐还不满意,还总是自诩中国第五座直辖市。这种说法实际上暗示着青岛这座城市与山东省整体人文氛围和价值理念的差异性,青岛的开放和国际化视野让她更具野心和追求。这不也正是我们喜欢青岛的重要原因吗?
其五,青岛有提升城市品位和文化气质的需求。青岛目前虽然有海大、青大等几所高校,但海大仍然比较倚重海洋学科,综合实力有限。青大则属于国内三流,影响力和竞争力远不在一个数量级。放眼山东,也只有山大有实力成为提升青岛国际形象、丰富城市文化氛围的新名片。虽然海大、青大多年来不温不火,但山东大学重返青岛,一定会为当地科技、文化事业带来突破性改变。在山海之间建设高水平科研基地,依托山东大学的学术积淀、国际声誉和吸引力,青岛市吸纳海内外一流人才的能力一定会大幅攀升。这也将成为山东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最基础条件。
正是基于上述因素,在徐显明校长的强力推动下,青岛校区终于从设想迈入现实。青岛校区的营建,是各方共赢的成果,无论对山大自身、青岛城市发展还是山东省整体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都将裨益深远。

四 加法与减法

改革无可非议,但一定要大兴土木、一定要三地办学吗?这个问题的背后实在是颇多无奈。我们不排除徐个人迷恋所谓的“加州模式”,个人品性中有好大喜功的因素。但我认为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任何改革都要面对复杂的利益纠葛,在中国问题尤其严重。我们的传统观念保守而沉闷,喜欢因循守旧、厌恶大张旗鼓。这是山东人乃至多数中国人的共同精神品格。对于改革家而言,加法要比减法容易得多。举个简单的例子,为何习总书记就任以来首先要新设多个中央领导小组作为推动改革的主力机构,而不是依赖现有体系?其中当然因素很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减少内部阻力、超脱部门利益、强化执行能力。青岛校区的兴建,也是同样的道理。要实现山东大学学科建设和研究水平的新突破,需要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发力点。济南校区规模虽大,却沉闷闭塞、潜力枯竭;威海分校毕竟地位尴尬、难堪大用。而在青岛新建校区,一切按照高标准规划设计,人财物全部新设或异地迁移,便于打破学院壁垒、促成交叉互动,发展跨学科科研机构,可以说天地人的条件都十分优越。校方对于青岛校区的期望,一定是国际化和一流水准的高精尖学科和重点人文学科研究基地,也就是山东大学冲击世界一流的最前沿阵地。
对于三地办学的问题,尽管徐显明校长总是搬出“加州模式”高谈阔论,在我看来实际上拉大旗作虎皮,是对于历史包袱的无奈继承,是为这一宏大决策寻求依据、争取支持的牵强附会。未来,三地办学的问题一定会得到逐步消化。庞大的校区意味着管理难度大幅提高、日常运营支出不堪重负、对外整体形象混乱破碎,恐怕没有哪位校长乐意看到这种局面。笔者妄自揣测,青岛校区建成之后,如果能够在学术发展和校园建设上迅速取得令人信服的成就,那么未来较长时期内,逐步将济南威海两地教学力量向青岛迁移,并最终实现全面恢复青岛办学,仅在济、威两地保留部分学术交流机构和设施的愿景将值得期待。到那时,历史包袱得以化解、各院系融合度进一步提升、山大人整体凝聚力和认同感进一步孕育,真正具备国际竞争力和一流研究水平的山东大学必将重现黄海之滨!

五 路该怎么走?

重归青岛固然万般艰难,但真的无解吗?当然不是。
(一)关于校区职能定位的问题,前文已经论述,青岛校区实际上是山东大学冲击世界一流的前沿阵地,如果发展顺利、成绩斐然,完全有可能在一定时期内化解历史包袱,逐步实现山东大学主体完整迁移,全面恢复在青岛办学。办好青岛校区,为今后打好基础,是当务之急,更是这一代山大人的重大使命。
(二)财力保障的问题。其实只要是青岛校区兴建的决策本身是正确的,资金绝不应该成为问题。如同我们家里买房置地,总要举全家之力过几年紧日子。难处再多,也总有化解的一天。当年从青岛搬迁到济南,比今天的经济条件相比更加艰难百倍,山大人都能筚路蓝缕、绵延不绝。今天重返青岛校区,相信山大人也一定能戮力为公、竭尽所能,把自己对于这所学校的热爱化作最真诚的行动,为迎接山大的全新辉煌添砖助力!
(三)文化积淀的问题。青岛时期的辉煌让山大人铭记至今,也让山大人对青岛始终念念不忘。即便是在即墨新区重绘蓝图、另起炉灶,我们对于青岛这座城市也绝不陌生,因为归属感从未远离。只要山大人立志复制和超越青岛时期辉煌,瞄准世界一流水平不懈努力,相信我们一定可以让山魂海韵重新在青岛生根发芽,山大人的精神气质将与青岛的城市品格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四)“人”之困?这是山大的广大师生面临的最现实问题,但也是最容易妥善解决的问题。校方应该拿出足够的智慧和责任心,尽最大可能保障师生权益,帮助迁移师生解决实际困难;而山大师生也凭着对母校发展的支持,多几分理解、耐心和奉献精神;针对学科设置、学生流转机制等问题要统筹安排、科学规划,一切决策要以便利学术和学生为出发点,避免人为制造麻烦;针对人才引进的问题,当然不能简单依赖青岛校区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硬件设施,更要形成一整套完善的人才吸纳、培养和激励机制,真正让第一流的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出成果、受认可。尤其要搞好行政后勤服务,坚决杜绝腐败现象,形成昂扬向上的正气,确保学术自由和充足的经费支持,营造出一流的学术氛围和科研条件。到那时,各路英才自然会慕名而来。

青岛校区能解决全部问题吗?很显然不能。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所向披靡的万能灵药。对于沉疴已久的山东大学而言,也绝不能指望区区一个青岛校区就能如汤沃雪、无坚不摧。我曾经在多篇文章中详细剖析过山大在精神气质、育人体系、发展定位等方面的存在的严重问题,也提到过一些浅薄的解决路径,在此不再赘述,欢迎有兴趣的校友查阅《回首看山大》等相关文字。简而言之,山大应该借助青岛校区营建的历史机遇,重塑山魂海韵的气魄、打破保守封闭的氛围、重建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明确“大而精”的发展定位、夺回并超越曾经的辉煌。在可预见的历史时期内,山东大学完全有能力重新回归全国综合排名TOP5并且在国际顶尖学术领域赢得一席之地。

六 结语

离开山大四年多了,我仍然时时关注着母校的一切。粗略算来,从大学三年级至今,关于山大的文章已经有十几篇、二十余万字。从去年冬天开始,在坐而论道之余,我们还有了踏实并卓有成效的行动。在数十位校友的鼎力支持下,“山东大学校友茶座”作为一个纯草根的公益性母校回馈活动即将举办第三期,“短期访学资助计划”也即将付诸试运行。无论是笔下万言,还是千里奔波,像我们一样的山大人正在让这所学校变更好。这不仅基于我们的智慧、自信、执着和热情,不仅因为我们坚信这所学校本可以更好,更在于山东大学四个字已经深深烙入我们的脊骨,成为我们文化血脉的源头。
从不曾忘记,我是山大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5-9-6 06:29 , Processed in 0.25101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站拽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