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添加义项收藏分享
分享到腾讯微博 QQ空间 新浪微博 人人网
中南民族大学词条已锁定
中南民族大学(英文: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缩写:SCUEC、SCUN),简称“中南民大”,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的综合性民族大学。学校前身为中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1年,2002年3月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以“笃信好学、自然宽和”为校训。学校位于武汉市洪山区南湖之滨,横跨民族大道,位于武汉“光谷”腹地。占地1446亩,现代化校舍面积68.94万平米,校园内绿树成荫、花香四季,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湖光山色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校馆藏图书237.6万册,拥有全国高校第一家民族学博物馆。[1]
快速导航学生来源录取分数线开设专业关系表
中文名 | 中南民族大学 | 简称 | 中南民大、民大 | 创办时间 | 1951年 | 学校类型 | 民族 | 学校属性 | 部属高等院校 | 所属地区 | 中国 湖北 武汉 | 硕士点 | 121个 | 主要奖项 |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 邮编 | 430074 | 博士后流动站 | 1个 | 学校主页 | www.scuec.edu.cn | 国家特色专业 | 5个 | 孔子学院 | 1个 |
| 外文名 |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 校训 | 笃信好学、自然宽和 | 类别 | 公立大学 | 主管部门 |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 现任校长 | 李金林 | 主要院系 | 管理学院、经济学院、民族与社会学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博士点 | 7个 | 学校地址 | 武汉市洪山区民族大道708号 | 目标定位 | 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民族大学 | 院校代码 | 10524 | 知名校友 | 吴泽霖 林安彬 | 科研机构 | 26个省部级科研机构,48个研究所 |
| 展开内容
目
录1学校简介2历史沿革3校容校貌4学术研究科研成果科研机构学术资源
荣誉称号对外交流5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学科建设院系设置院系介绍6学校领导7知名校友
8文化传统民大校歌校训释义社团组织9学校地址10相关新闻11录取情况
学生来源男女比例录取分数线各专业分数线12开设专业重点专业本科专业
大事记光影集锦图册集锦花絮视频
1学校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是一所直属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中央部属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坐落于白云黄鹤的故乡——武汉南湖之滨。
中南民族大学
学校前身为中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1年,2002年3月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在办学过程中,学校坚持把党的民族工作规律与高等教育规律相结合,把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性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普遍性相结合,遵循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尊重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努力探索办好民族院校的新路子,学校的各项事业获得了快速发展。
学校占地1446亩,校舍面积73万余平米,馆藏图书280余万册,拥有全国高校第一家民族学博物馆。校园内绿树成荫、花香四季,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建筑鳞次栉比,湖光山色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构成了教学、科研和生活的优美环境。
2历史沿革 1950年,为了适应少数民族地中南民族大学区的工作需要,满足培养各少数民族干部的迫切要求,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发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方案明确提出了创办民族学院,并对民族学院的培养目标,学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经费来源、学生生活待遇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
1951年1月,中南军政委员会遵照国家政务院颁发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的规定,委托中原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筹办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并由中原大学副院长孟夫唐(1951年—1953年11月)兼任院长。同年四月开始选择校址,经过三次移动,于12月最后确定校址在武昌洪山南麓(现湖北省军区大院内)。
1951年5月,中南军政委员会下达征调学员通知,全中南地区总数为200人,征调对象以行政干部为主,主要培养县、区级干部(其中也有县级文科科长及其他教育行政干部),他们学习期满后仍回原籍工作。所有学员全部学习6个月。从征调的学员身份来看,一开始学校的定位在于干部培训方面,而学校也就相当于干部进修“基地”。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第一期学员,于1951年八月开始入学,他们分别来自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包括苗、瑶、壮、黎、回、侗、毛南等11个民族。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主要只有初中和小学文化,还有的是文盲。他们来自不同的区域,民族众多,语言不通、风俗习惯互异,文化水平悬殊、宗教信仰不一,这给学院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但是能做好这方面工作,在当时来讲有着极大的政治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952年7月新校舍的建设工作正式动工,同年10月完成第一期工程。首批建成行政楼、学生宿舍、教室等四栋楼房,这时学院迁入新校址。
中南民族大学
1952年11月27日,经中南军政委员会批准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改名为中南民族学院。由中南民族事务委员会领导,院长仍由孟夫唐兼任。第二期学员336人包括19个民族于1952年10月开始入学,并在洪山新校址举行开学典礼。
中南民族事务委员会为了集中力量办好中南民族学院,决定1953年着手筹办的广东民族学院停办,把已集中到中南民族大学该院的干部、学员调到中南民族学院,作为中南民族学院的干部和学员。1953年4月,广东民族学院迁入中南民族学院。1953年7月,学院教职工达130人学员569人。学校组织形式由院、科、组三级改为院、处、科三级组织系统。另外还设立了院刊编辑委员会,领导院刊编辑出版工作。中南民族歌舞团则是院长领导下的附设机构,后并入中央民族歌舞团。
1953年十一月,孟夫唐辞去院长职务,后由中南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熊寿祺兼任院长。
1954年调李守宪出(1954年8月—1958年4月)任院长一职。
1954年中南行政取消后,中南民族学院改属中央教育部领导,湖北省教育厅代管。
1956年秋开学后,中南民族学院在校学生达1062人。
1958年,中南民族学院经批准开办本科教育,正式成为全日制本科普通高等院校(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学校曾更名为中央民族学院武汉分院)。
1980年,中南民族学院经历文革期间撤销后批准复办,由国家民委直接领导,并于1981年秋恢复招生。
1985年,招收首批硕士研究生,包括民族史、汉语史、基础数学和有机化学四个专业。
1986年,学校建成全国第一所民族学博物馆。建筑面积2613平方米,展览面积770平方米,由原国家副主席乌兰夫题写馆名。
1990年,学校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教育学家吴泽霖教授去世,根据吴老遗愿,学校正式设立吴泽霖教授奖学基金,奖励在校优秀研究生、本科生,成为中南民族大学最高等级奖学金。
2002年,正式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并于2003年成为国家民委与武汉市共建高校。
2006年,学校正式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形成了学士、硕士和博士的完整的学位教育体系。
2008年,学校获得推荐优秀本科应届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同年与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普拉特维尔分校合办我国民族高校在外建立的第一所孔子学院。
2010年,学校历史上首次实现56个民族的学生齐聚校园。
2011年,学校迎来建校60周年校庆,同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成为具有教授评审权的高等学校。
2013年,民族学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3校容校貌校内环境
中南民族大学校园基本上可以分为如下几个区域:教学区,宿舍区,教工区。校园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现代建筑与民族特色融为一体,与湖光山色相互映衬,构成了教学、科研和生活的优美精致环境。
住宿
南区学生宿舍(27栋);北区学生公寓(18栋)
餐饮
校内有包括学生食堂5个(第一、二、三学生食堂、清真食堂、大学生食堂),教工食堂两个(大礼堂后为教工一食堂,东家属区内有教工二食堂)。
中南民族大学
网络社区
现有中南民族大学吧、中南民族大学南湖虫子论坛、第四食堂以及中南民大论坛、中南民族大学学生地带等。
视频资源
中南民族大学原创视频门户,中南民族大学月芽影像工作室官方网站月芽网、 中南民族大学电视直播 、高清视频客户端等。
文化传统
南湖杯;共青杯;大学生艺术团专场;社团活动月;大学生第二课堂;早操晨跑签到;卓越走廊晨读;图书馆英语角、日语角;南湖园交流;五月底、六月初的跳蚤市场等。
文体设施
民族学博物馆、光谷美术馆、双塔楼图书馆、南书院自习室、大学生活动中心、游泳馆、体育馆。
4学术研究
科研成果“十一五”期间,学校共获授权专利14项,承担各类纵向科研项目589项,科技成果奖励169项,累计批准经费和合同经费7680余万元,教学科研人员出版各类书籍172部,发表论文4229篇。学校高度重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笃信好学,自然宽和”的校训激励学生奋发图强,鼓励学生全面发展。近60年来,学校已累计培养了10万余名各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他们遍布祖国的四面八方,为维护民族团结与稳定,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科研机构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 中南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研究中心
| 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联合实验室 | 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基地 | 高校风险预警防控研究中心 | 催化,材料科学,国家民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武汉市民族药物现代化工程中心 | 湖北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工业,废水,处理及回用研发推广中心 | 民族,药学,实验室(三级) | 新材料产业,能源环境,催化材料技术创新基地 | 武汉市民族药物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武汉市能源催化,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 武汉市重金属废水处理与回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低碳发展与,企业清洁生产,软科学,研究基地 |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中心 | 湖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 ·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
催化材料综合实验室
| 电子信息工程实验室
| 通信工程综合实验室
| 认知科学,研究实验室 | 分析化学,综合实验室 | 生物技术,综合实验室 | ·省部级以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民族美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
| 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国家级)
| 民族药学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
| 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新闻传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英语,语言学习示范中心 | 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 (更新至2013年9月)
学术资源中南民族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图书馆馆藏内容涵盖文史哲、数理化、经济、法律、教育、管理、外语、电子工程、计算机技术、生物医学等多种学科,包括印刷版、电子版、声像、视听、光盘等多种文献形态,全馆馆藏文献总量达2375706册,其中电子图书70余万册,建有中国知网—CNKI、万方—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北大法意、超星数字图书馆、书生之家电子图书、SpringerLink科学文献库等中外各类专业数据库,包括投资100多万元人民币购买的IEEE和Elsevier这两个世界上最大、最权威的全英文数据库使用权限,并自建了1个含5000多部影视作品的多媒体数据库。
图书馆能提供全校师生全文浏览的数据库已达13个,电子资源已成为图书馆馆藏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我馆拥有少数民族文献馆藏近10余万册,少数民族,特别是南方少数民族的文献资料已构成我馆的特色馆藏。丰富的文献资源极大满足了广大师生对文献的需要,全校生均图书文献量已达125册。[5]
荣誉称号 近年来学校事业获得了飞速发展。2001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02年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2003年9月,学校成为国家民委与武汉市人民政府共建院校;2005年5月学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2006年,中南民族大学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再度获得优秀;2008年,学校获“国家民委文明单位”称号;2010年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2001至今连续10年5次被评为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
对外交流 中南民族大学杰出的办学成就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随着教育改革与开放的不断深入,学校加快了对外交流、开放办学的步伐。学校已与美国的威斯康星Plattville州立大学、LaCrosse州立大学,澳大利亚南澳大学、北墨尔本高等技术学院,加拿大的圣·弗朗西斯·泽维尔大学,德国路德维希堡财政与公共管理大学,日本的东京学艺大学、文理大学、文教大学,韩国的全北大学、全州大学、庆熙大学、全南大学、建国大学,法国波尔多四大、里昂第三大学,马来西亚的马来亚大学,英国的格林多大学、中国台湾省世新大学,中国重庆大学,中国湖南大学等20余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2008年学校与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联合创办了“孔子学院”。学校定期选派优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到国外访问、交流、学习,选派教师出国讲学、进修和科学研究,也聘请外国专家来校执教和开展合作,扩大了学校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
国家(或地区) | 合作院校 | 日本 | 东京学艺大学,文理大学,文教大学 | 韩国 | 全北,国立大学,全州大学,庆熙大学,全南国立大学,东义大学,韩国建国大学 | 澳大利亚 | 悉尼大学,南澳大学,北墨尔本高等技术学院 | 美国 | 威斯康辛大学,普莱维尔分校,威斯康星大学,拉克洛斯分校 | 法国 | 波尔多四大,里昂第三大学 | 加拿大 | 圣弗朗西斯泽维尔大学 | 德国 | 路德维希堡高等专业学院-公共管理与,金融学,院 | 英国 | 格林多大学(,英国威尔士大学,联盟成员之一) | 马来西亚 | 马来亚大学 | 中国 | 台湾省世新大学,湖南大学,重庆大学 |
|
|